2006年3月22日,星期三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十二版:新岸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墨香伴新路
本报记者 蔡亮

  2004年,已近知天命之年的杨成易(化名)在人生道路上重重跌倒,带着14年的漫长刑期黯然走进监狱。入监初期,杨成易终日沉浸在痛苦的回忆中无法自拔,悔恨和迷茫交织在心头,几乎失去了重新振作的勇气。

  被残疾青年感动
  一次偶然的机会,杨成易看到一篇《苦难里走出大书法家》的文章,讲的是一名陕西青年自幼父母双亡,靠着乞讨和乡亲们的接济长大,却又不幸在打工时双腿致残。但他没有向命运低头,而是执着于书法艺术,凭着坚忍不拔的意志创作出了一幅幅令人赞叹的书法作品。这位青年历经磨难终于成功的故事深深震撼了杨成易,尤其是他那句“我坚信世上没有走不通的路,只有未曾走过的新路”的感悟,让杨成易眼前豁然一亮:坐牢是不幸,但未尝不能走出一条新路呢?
  杨成易知道,自己所在的十里丰监狱一贯重视监狱文化建设,鼓励服刑人员进行文化艺术方面的学习和创作。不少有文艺专长的服刑人员不仅受同犯尊重,还能经常代表监区或监狱参加各种文艺比赛,获得减刑等各种奖励。杨成易经过考虑认为,书法艺术的学习对场地、器材、时间要求相对较低,因此他决定像那位残疾青年一样研习书法。

  研习书法的新路
  学过书法的人大都经历过临摹作品这一关。临摹既是学习书法艺术的必经之路,又是最为枯燥的一关。为了写好一个字,杨成易常常要对着一本本经典名帖临上几十遍甚至上百遍。有时候写得多了,杨成易觉得自己都似乎不认识眼前这些平时再熟悉不过的字了。还有的时候,杨成易怎么写都觉得自己没进步,偶尔写坏了一笔他都会气得把笔摔了,甚至动起了放弃的念头。
  研习书法之路自然异常艰难。让杨成易坚持下来的除了他自己的毅力之外,还离不开他人的关心和支持。得知杨成易开始学习书法,监狱教育改造科干事汪震联多次为他送来宣纸,警官姜文水特地为他到城里选购毛笔,监区领导更是为他创造了良好的练习书法的条件和环境。同犯也常常把看过的报纸送来给杨成易当草稿纸,一些有一技之长的犯人还特意为他进行指导。更让杨成易感动的是,在研习书法的过程中,他还得到了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、温州书法家协会主席何元龙先生的指点。这一切都成为了他追求艺术目标的强大动力。
  在众人的支持和鼓励下,杨成易逐渐摆脱了浮躁的心态,一步步树立起学好书法的信念。

  品尝成功的喜悦
  漫漫书艺路,秃笔装满筐。三年的勤学苦练,杨成易不知道自己写坏了多少毛笔,用掉了多少纸张。但此时,他已经开始品尝到成功的喜悦。2005年,他的书法作品获得了监狱书法比赛一等奖,还先后10次登上了浙江监狱系统的刊物。更让他意外和高兴的是,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情选送作品参加了“雷锋之歌”全国书法大赛,竟出人意料地获得了一等奖,作品还被编入“中国当代书画佳作博览”。随后,他的作品又先后荣获“山谷杯”全国书法大赛金奖、“嵩阳杯”全国书法大赛优秀奖等多个全国书法比赛的奖励。杨成易本人还因此被推荐加入中国书画家协会并成为会员。
  “三年来走过的书法研习之路,也就是我从消极改造到积极改造的转变之路,更是我选择的一条人生新路。”谈到自己在大墙内的“艺术人生”,杨成易提到了一位书法家说过的一句话:“书法笔下的线条,其实就是自己心底流淌的血。”他说,研习书法以来,自己对这句话有了深刻的理解。在他看来,书法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笔墨情趣,而是唤起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,使自己的心灵随着笔端泼洒的墨汁,经受了一次次荡污涤垢的洗礼,回归到清澄、晶莹、安静的境界。